




在昆明高质量发展版图上,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从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现场,到精准高效的招商引资工作,从纾困解难的服务一线,到创新突破的市场主体……走进昆明各产业园区,处处跳动着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强劲脉搏。
近年来,昆明市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深入实施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持续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推动重点产业聚链成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正以产业发展提质、项目建设提速、招商引资提效、营商环境提升的生动实践,书写着园区高质量发展答卷。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产业园区表现突出,全市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1.6%,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要树牢抓园区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园区的意识,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产业聚集的主阵地、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创新驱动的动力源。”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各产业园区将认真落实全省园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全力抓好产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创新驱动、营商环境等各项工作,加快推进园区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巩固“半年稳”、拼好“下半场”、迈向“全年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甸产业园区 向着“千亿园区”目标冲刺
作为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七甸产业园区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铜、铝材料精深加工为主导,在产业培育、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领域持续发力。上半年,园区发展实现多点突破,产业根基不断夯实;下半年,将向着“千亿园区”目标加速冲刺。
立足主导产业,七甸产业园区持续壮大铜、铝材料精深加工核心板块,辖区龙头企业频传捷报:云南铝业首批次直接出口欧洲的铝合金焊材产品运达当地高端铝合金焊丝生产企业,顺利通过多项性能指标测试,标志着云南铝合金焊材海外市场拓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铜(昆明)铜业有限公司加速布局新能源领域,其新能源汽车扁线电机用无氧铜材已进入中批及大批试供阶段,新型储能电池用铜材完成工艺路线设计及600片样品试制,同时推进的铜板撕碎机组项目破解能耗难题。
目前,园区已形成以云南铝业为代表的铝材料精深加工链,覆盖电解铝、铝板带、铝合金、电工圆铝杆、高端焊材等;以中铜(昆明)铜业为代表的铜材料精深加工链,涵盖铜杆(棒)、铜线、合金线缆等。依托这两条产业链条,园区铜、铝金属新材料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超85%,工业聚集度达80%,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上半年,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培育、项目建设等领域齐头并进,交出亮眼成绩单。在招商引资方面,新引进项目18个,其中京东大药房(昆明)医药零售项目签约后4个月内完成仓储布局、平台搭建等全流程衔接,运行首日订单突破300单,2个月累计营收超2000万元。在产业培育方面,4家企业参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申报,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1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中铝(铝箔)“高强、高导、超轻新能源动力电池复合铝箔关键技术研发”和云南铝业“可溶铝关键技术与应用”工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获省级备案公示,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在项目建设方面,新开工入库项目26个,同比增长13%;纳入省级季度新开工产业项目13个,实现开工入库12个,开工入库率达92.3%;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完成年度目标的103%;集中式新能源项目100MW建设指标成功申报,海尔新能源5.8MW户用光伏项目落地,为发展提供新支撑。
下半年,园区将持续加码发力,聚焦“千亿园区”目标精准施策。在招商引资上,加大项目储备力度,确保动态储备超100个,力争全年新引进项目达25个,亿元以上新签约项目5个。在项目建设上,确保推动中铝铝箔新能源高精板带箔、高效铝材分切复合铝精加工创新项目等项目开工入库。在产业升级上,围绕铝铜产业补链强链,加快推进铝板带、铝箔项目开工建设,不断加大药箔、烟箔等下游企业招引力度,做大做强铝产业。在开放发展上,依托中老铁路主动融入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推动铜铝产品、鲜切花、绿色食品等云品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同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入驻,为高质量发展蓄能加力。(昆明日报 记者王琳报道)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 吸引131家企业集群注册
作为沪滇产业协作的典型案例,今年以来,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引入了更多“新鲜血液”,产业发展提档升级。7月22日,云南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与云南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昆签约,明确香格里拉“飞地”园区将落户;5月30日,昆明碳中和中心正式落户园区,重点建设碳资产数据集成平台、碳交易市场服务平台、碳能力培训基地、数智化能耗及碳排放管理平台、绿色贸易出口平台和绿色金融发展平台及“碳惠春城”平台。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总投资14亿元。项目从构想到签约落地,再到动工开建、竣工交付,仅用时350天。近年来,园区依托沪滇两地资源优势,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为引领,围绕产业定位,重点发展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打造“数字工业示范高地、工业创新策源高地、‘双碳’工业实践高地”,建设“沪滇合作临港中心、科技交流创展中心、数字工贸服务中心”。
在“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模式下,沪滇两地在商贸物流、新兴业态、高端服务、品牌资源四大方面开展联动,双向赋能产业协作。依托园区平台,一批企业发展成效显著。自2024年8月正式入驻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以来,云南巴莱咖啡有限公司通过“云品出滇”计划,实现贸易额增长超3000万元。2024年3月成立的云南经合滇胶商品交易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到今年初已招引会员企业10家。首批入驻企业吉堪布(云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多场景渗透”的立体化渠道布局,计划开辟云南咖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为服务好入园企业和项目,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将服务入园项目机制纳入“惠企10件实事”,把政务服务的窗口延伸到重点园区,把服务送到企业门口。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设立政务分中心,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和自助服务终端,构建“六个一”服务模式。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限时办结反馈”的运行模式,提供项目、政策、金融、人才、法治、纳税、知识产权等“一站式”集成服务,推动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转变为“一站集成”。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30家企业签订订租/订购协议,累计招商面积达10万平方米。目前,19家企业已进场装修,其中17家已投产运营并正式入驻;上海康帅冷链项目、后谷咖啡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在集群注册方面,已吸引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云南公司、中国物流集团云南公司等131家企业集群注册至园区。(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报道)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 上半年完成营收208.3亿元
完成工业投资11.76亿元,同比增长86.45%;完成营业收入208.3亿元,同比增长5%,主导产业营收占比15.31%……紧扣数字经济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多项工作亮点突出。
今年,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能源技术科技创新园项目一期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打造了一个集新能源技术、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于一体的低碳园区,标志着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成果不断显现。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园区坚持践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牵头、一个工作班子推进、一名具体责任人负责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上半年,新增入库项目4个,新增库内总投资7.47亿元,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其中,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能源技术科技创新园项目、云南云上云5G大数据园项目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一号地块)、动感生活数字科技园项目进入竣工验收流程;九州通西南大数据总部运营基地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及配套建设;蓝典科技云计算(大数据)总部基地暨数字经济产业中心建设项目6栋大楼均已封顶;云创智谷、均和云谷(一期、二期)、网京工谷等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建设。
在算力产业发展方面,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依托昆明万溪冲智算产业园,加快打造以智算为重点、通算和超算为两翼,服务全省、承接东部、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化算力产业聚集区。目前,昆明万溪冲智算产业园已集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为等企业投资建设算力,拥有云上云·云南省信息化中心、中国联通两亚国际智算中心、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等八大数据中心,建成算力3034P。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毗邻多所高校,资源优势突出。今年,园区不断强化校地企共建,发掘呈贡大学城的科技、人才及技术潜力等,搭建好合作平台。上半年,组织带领园区科技企业到云南大学、云南开放大学、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携手共筑数字未来 产教融合再谱新篇”实地探访活动,深入探访高校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了解科技实力与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与各高校互动联系。通过持续开展“访企拓岗”活动,深化政校企合作,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园区将深化党建引领,以党建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力推动智算产业集聚区、模型超市核心区、数据标注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数字出海先行区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加快项目落地建设运营。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企业能力水平,聚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数字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报道)
东川产业园区 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
走进云南华芯磁业年产1万吨软磁铁氧体磁芯建设项目的生产车间,首条新投产的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操作,自动化设备有序作业。今年3月7日,该项目正式开工,不到4个月,首条生产线便建设完成并顺利投产,充分彰显了“东川速度”。
今年以来,东川产业园区大力推进 “园区提质行动”,全力以赴打好“项目主动仗”和“工业翻身仗”,为全区工业经济的稳步前行注入了强大动力。上半年,园区在企业培育方面成果丰硕,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累计达50户,占全区的90.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大关,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创新采用“以商招商”模式,联合云南省园区协会及各地商会,精心绘制产业图谱,精准锁定重点企业和“链主”目标,积极实施延链、补链、强链策略;成立项目专班,推行“新建抓开工、续建抓进度、竣工抓投产”的高效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快速落地。上半年,园区举办2场招商推介活动,8个项目成功签约,完成省外到位资金1.03亿元;4 个项目顺利入库,2 个项目计划入库,招商引资质效明显提升。
在项目建设方面,加快今年30个重点建设项目进程,其中12个在建项目预计年内全部竣工,18个项目将在年内开工,为园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上半年,园区积极争取省市资金,大力支持12个技改项目,深入探索磷石膏、磷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完成110亩“标准地”出让,成功化解123亩土地历史遗留问题;新出租标准化厂房面积达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出租率提升至72%。
东川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将持续推动园区在发展提质、环境提质、保障提质、工作提质、党建提质5个方面取得突破,以园区发展的“加速度”,推动工业经济驶入“快车道”。园区将持续打好环保牌、算好亩均账、严把入园关,加大“以商招商、资源招商、产业链招商”力度,强化“升规培育一批、达产增效一批、创新技改一批、防止下规一批”措施,助力企业实现稳健经营与质效双提升;持续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大土地报件及供地力度,全面化解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盘活园区低效用地,实现“腾笼换鸟”式的产业升级。同时,建立“领导包片区、部门包网格、干部包企业”的网格化服务和“135”工作落实机制,大力推进园区非公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力打造“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示范点,以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报道)
寻甸产业园区 上半年工业固投同比增长71.3%
今年上半年,寻甸产业园区经济发展交出亮眼答卷:GDP同比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3%;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全口径税收同比增长5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3%。这份“期中答卷”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好成绩的背后,是寻甸产业园区实施的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聚焦用地保障,上半年,园区有序开展用地组卷报批工作及违法用地图斑整改工作,完成昆明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寻甸凌伟储能有限公司、云南慧境百越新材料有限公司3个项目供地,供地面积131.1345亩。基础设施持续完善,羊街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市政设施维修养护全面完成,路、电、水、通信网保障升级,为项目落地铺设了“快车道”。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按照“扩上游、强中游、拓下游”的思路,今年以来,园区签约项目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个,投资总额22.88亿元,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0.1亿元。
为了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下、能发展,寻甸产业园区持续深化园区领导班子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成功推动寻甸碧水再生资源报废汽车拆解中心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凌伟储能、昆华电缆等5个项目竣工投产,云南迪亿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寻甸泽源电力器材有限公司、云南中发能源有限公司3户企业升规纳统。
园区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六个一”责任制,擦亮“甸小二”服务品牌。在园区的帮助下,凌伟储能项目从开工建设到运营仅用3个月。积极搭建“银政企”平台,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上半年,园区工作人员累计走访企业156户300余次,解决问题40余个;协助5家企业获得“财园助企贷”1900万元,5家企业享受普惠金融贴息5.21万元,举办政银企座谈暨普惠金融助企活动,帮助15家企业融资6100万元,切实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开展新能源产品、绿色食品推介促生产活动各1场,吸引60余家企业及机构参加,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企业之间供需精准衔接。
下半年,在招商引资方面,寻甸产业园区将开展靶向招商,精准做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工作,针对园区的新能源、铝等产业,积极寻找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推行“零地招商”新模式,通过盘活低效用地,促成新项目签约落地,力争今年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亩、开工建设项目20个、竣工投产项目12个。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紧盯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进一步优化问题解决机制,不断提升“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响应办理”质效,努力打造营商“新名片”。(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