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来到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了解中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最新进展。据了解,由聚变新能等建设的我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经于5月份正式启动总装,预计2027年建成,并将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变能发电。
BEST效果图
“新人造太阳”预计于2027年建成
聚变新能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的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是我国核聚变能商业化的重要实施主体平台之一。当前,聚变新能按照“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首个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率先推进聚变能商业化进程。
其中,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是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于2023年1月正式启动建设,2025年5月正式启动总装。据了解,总装工作是BEST装置建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将包括超导磁体系统、磁体馈线系统、杜瓦、冷屏、包层以及偏滤器等在内的聚变堆“心脏”部件精确安装至主机基坑内。
BEST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预计2027年建成,并期望率先开展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前沿的科学研究,首次在世界上演示聚变能发电。BEST技术可行性经过充分论证和国际评估,能够提供接近未来聚变堆参数的集成环境,验证关键工程技术和部件,为聚变示范电站建设奠定基础。
车间
合肥汇集聚变能源企业近60家
除了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合肥目前还汇聚了合肥超环HT-7、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全球核聚变领域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其中,EAST在2025年1月实现“亿度千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刷新世界纪录,验证了稳态运行的工程可行性。
产业方面,合肥汇集聚变能源产业链企业近60户,涵盖上游超导线材等生产、中游主机设备制造、工程建设、下游设计运营商全产业链。依托2023年在合肥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汇集会员企业200余家,覆盖超导材料、磁体系统、真空设备等10大产业链环节。
合锻智能等合肥本土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建设,超前进度、高质量交付核心部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ITER组织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强化等离子体所在ITER运行、实验及未来聚变能技术研发中的地位。
曾经,聚变能发电还遥不可及;如今,随着科研和产业的齐头并进,“聚变能发电”的商业化脚步越来越近。
按照“三步走”商业化战略,2022至2030年,将依托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完成聚变发电演示验证,实现能量净增益突破(Q>1)且稳定运行;2030年建设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示范堆建成后目标实现聚变功率大于1000MW稳态运行,聚变增益Q>30;2040年前后,商业化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更高聚变功率聚变商业堆建设,实现低成本发电。
来源大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