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栗园园
编者按
去年4月,总书记视察重庆并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重要指示,为我市在新发展阶段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共同富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总书记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4月27-28日,市委召开聚力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现场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探索新路径、展现新作为。
为此,本报将推出特别报道,展现重庆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市情,以“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目标,在破碎的“巴掌田”里耕耘科技赋能智慧,于散落的村落中绘就和美乡村画卷,从多元路径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探索与启示,全景呈现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成果与奋进图景,敬请关注。
“巴掌田”上寻“粮”机 “鸡窝地”里掘金蛋
万物勃发的时节,农民又在播种丰收的希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千百年来农民的殷切盼望。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稻米谷物、水果蔬菜、家禽鱼类,是事关千万人温饱的“饭碗”,也是农民增收的“饭碗”。
去年,这个“饭碗”成色更足:全市粮食产量突破220亿斤、增长0.44%,创近16年新高,实现“十七连增”。巴渝特色名优“土特产”培育提速,全市重点农业产业集群实现综合产值5200亿元。
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重庆人在破碎的“巴掌田”“鸡窝地”里爬坡上坎,不仅兜住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底,还因地制宜放大了“土特产”的效益,充分彰显了巴渝人民的农耕智慧。
智慧藏在“依山就势”的探索里——
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重庆,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盘踞在东部、东南和南部,滚滚长江自西向东从山川间奔涌而过,造就了这座城市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气质。
同时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资源禀赋:气候温暖湿润的长江沿线区县,冬季无冻害,是全国三大晚熟柑橘产区之一;植被丰富的武陵山、大巴山区,自然环境极佳,盛产中药材;遍布紫砂岩土的涪陵沿江地区,适宜青菜头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曾强调,抓牢抓实粮食生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依山就势,就是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实际,尊重农民意愿,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
柠檬、荣昌猪、柑橘、榨菜……通过系统梳理“土特产”禀赋,重庆体系化、集群化推进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创建9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均已超100亿元。
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特色农产品也借此“乘风破浪”,品牌价值分别达34.08亿元、379.24亿元、381.7亿元,居全国同品类前列。
智慧藏在科技研发的创新里——
大山大川带来了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同时也造就了“巴掌田”“鸡窝地”,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制约。
短板所在,往往蕴含着无限潜力。要补上短板,深挖潜力,关键还得靠科技。
当有人说重庆是劣质稻区,种不出优质水稻。一代一代重庆育种人不甘示弱,不懈寻找水稻耐高温“密码”。去年,我们成功找到了38℃高温下,品质仍能达到一级优质稻标准的新种质“渝稻86”。
为解决山地陡坡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的难题,我市科研人员又埋头苦干找到提升效率路径,减轻人力作业人强度,让土豆、红薯这样的传统作物,也赶上了现代农业的“快车”。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让农业在“不可能”处创造奇迹,改变着传统农业的效益。
目前,重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实现了连年增长,创新的步伐愈发坚定,创新的根基愈发深厚,为希望的田野增添新的动力与生机。
智慧藏在产业链条的延伸里——
当一颗卖相不佳的柑橘,通过压榨浓缩,成为一杯橙汁;当花椒和脆李经过成分提取,制成护肤面膜;当传统的麻花,“穿”上文创的“外衣”,切中新兴消费群体的喜好……
加工、设计、文旅等内容和形式的拓展,让农业焕发了青春、增加了效益,有效抵御和对冲了生产风险,诞生了梁平张鸭子、梅见青梅酒、潼南柠檬等一众渝味农产品“爆品”。
当"巴掌田""鸡窝地"遇上智慧农业,当"土特产"变身"国际范",重庆人用山城特有的"爬坡上坎"精神,书写着山地农业增效的"立体答卷"。
翻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接下来怎么干,似乎有迹可循。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确保粮食稳产丰产,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
越往前走越难,越难越要往前走——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任务扛在肩上,一刻不敢松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行走在春光里,春耕的忙碌,即将在秋天收获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