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想根据网红的推荐享受美食,检察官自己却踩了坑!一条条“实物不符”“食材变质”的差评背后,牵出的竟是流量时代的“美颜陷阱”。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检察院敏锐捕捉线索,通过一桩公益诉讼,揭开网红探店乱象。
图为检察官“反向探店”,走进后厨查看食材。
01
一条条差评牵出的“流量骗局”
不久前,平桂区检察院干警小张在短视频平台被一则网红探店视频吸引:画面里菜品诱人,主播大赞“五星体验”,小张欣然点击视频链接下单。然而,到店后,眼前的景象让她大跌眼镜:菜品与视频相去甚远,部分食材甚至变质。投诉无果后,小张只能留下“实物与视频严重不符,分量少,食材不新鲜甚至变质”的差评。
小张的遭遇并非个例,平桂区检察院在梳理类似投诉时发现,辖区内针对网红推荐餐饮店的差评集中指向“分量少”“食材不新鲜”等问题。职业敏感让检察官意识到,这绝不仅仅是消费纠纷——网红打着“真实体验”的幌子,利用影响力推广团购链接,其行为本质是未显著标识的“广告”,涉嫌虚假宣传,侵害了不特定多数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扰乱了市场秩序。
一场聚焦网络餐饮安全的公益诉讼监督行动就此启动。
在行动中,检察官对辖区范围内短视频平台上“探店达人”发布的200余条探店视频展开筛查,走访相关部门调查其运行模式、审核机制、广告承接及发布流程等,发现抖音平台关注度较高的“网红达人”以普通消费者身份通过“短视频+购物链接”方式,分享评价辖区餐饮店铺的食品口味、服务水平,消费者在视频下方附加的购物链接中购买后发现分量少、食材不新鲜等问题,从而引发负面评价。
02
检察官“反向探店”直击消费痛点
“对于网红探店的治理,检察公益诉讼该从哪个方面发力?”带着这个疑问,检察官化身特殊的“探案者”,选取那些被网红热捧却差评扎堆的餐饮店进行实地调查。
查看餐饮店铺的网络营销短视频、商家及从业人员相关资质,“走进后厨”查看食材……检察官发现“探店达人”利用其网络影响力发布具有广告属性的视频,对餐饮店铺的食品口味、服务水平、优惠价格等进行介绍,并在视频下方附加餐厅团购链接,引导消费者点击购买,却未在视频中表明系广告或显著标明“广告”字样,更有部分餐饮店未在店内公示营业执照和食品餐饮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已过有效期。经查,这些“达人”通过精心剪辑、“美颜”宣传,诱导消费者下单,形成了“虚假宣传—诱导消费—权益受损”的灰色链条。
03
精准“开方”靶向治理促共赢
“我们不仅要让这几家店整改,更要推动整个行业规范起来。”面对乱象,检察官没有止步于个案查处。依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平桂区检察院向具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全面履行广告监督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对涉案广告发布者、涉案餐饮商家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规范“达人”探店等行为,加强“广告”标识适用,进一步加强对辖区互联网广告发布者的监督管理。
检察建议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迅速激起监管与行业的联动涟漪。行政机关迅速“亮剑”,对涉案餐饮商家进行集中警示约谈,制发责令改正通知书限期整改,并加强“达人”内容管理和广告审核。同时,在辖区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检查辖区餐饮经营主体26家,排查抖音、微信视频等平台商家30家次,责令下架违法短视频100余条。
如今,当消费者再刷到本地探店视频时,变化清晰可见:带有购物链接的视频显著标明“广告”,消费者可以轻松辨别内容性质。
“以前看视频觉得是真实分享,容易冲动下单,现在看到‘广告’标签,自然会多看看评论区和其他信息,消费更理性了。”一名网友如是说。
经过平桂区检察院不定期开展公益诉讼“回头看”,辖区内的“探店”视频得到有效规范,网络消费领域的虚假宣传和消费陷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探店达人”资质、商家资质及从业人员资质也透明化,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从检察官的“踩坑”经历,到精准锁定行业乱象;从深入调查取证,到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全链条治理,再到“回头看”确保长效,平桂区检察院生动诠释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履职要求。检察机关以法治之力穿透“美颜滤镜”,直击网络消费痛点,不仅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守护了千家万户“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