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讯(陈婷婷 记者 高小雨)早晨六点三十分,在国网绥德县供电公司崔家湾供电所办公室内,耿建波已经穿戴整齐坐在电脑前检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屏幕上的数据跳动显示:“电压正常,负荷稳定,线路无异常。”确认无误后,他背上工具包,将万用表、个人小工具和那本边角磨损的笔记本依次装好,发动汽车向绥德县枣林坪镇张山村驶去。这是2025年入春后他第四次回访该村低电压治理情况。
该供电所负责的片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地形沟壑纵横,设备分布零散,运维难度极大。耿建波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处理用电问题的记录已写满十七本笔记本。2024年7月,张山村村民反映用电高峰期电压不稳,电磁炉等设备无法正常使用。经现场勘查发现,该台区变压器容量仅100千伏安,线径细且供电半径超过1000米,末端电压低至170伏。耿建波连夜制定改造方案,协调新增100千伏安变压器,改造2.92千米低压线路,将供电半径压缩至500米以内。施工期间正值汛期,他带领施工队踩着泥泞完成低压线路绝缘化改造。如今这个村的电压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8%以上。
2024年3月,定仙焉镇的红枣加工厂因电压波动导致烘干设备频繁停机。耿建波现场测试发现线路末端电压仅185伏,当即提出“线路分割+新增配变”方案。在物资调配阶段,他创新采用“业扩配套+生产项目”资金拼盘模式,提前两周完成改造。改造后加工厂日产量提升30%,带动周边五个村种植户年均增收4000元。这种供电服务模式后来被推广应用到全县十一个乡镇的农产品加工点。
崔家湾红薯基地2024年扩建时遇到供电瓶颈。耿建波通过负荷分析发现,原有线路最大载流量仅120安培,而新上红薯储存库保温装置启动电流达160安培。他提出“专线供电+无功补偿”的解决方案,带领施工队用五天时间架设0.8公里专线,安装200千伏安变压器一台。基地负责人算过一笔账:供电改造后,红薯储存损耗率从15%降至3%,每年可减少经济损失约20万元。
在推进“线上+线下”全域化服务方面,耿建波主导建立的89个供电网格服务微信群已覆盖辖区10114户居民。系统显示,这些微信群日均处理咨询30件次,故障报修到达现场时间缩短至25分钟。2023年冬季保电期间,通过微信群提前发现的隐患占总数的68%。其中刘家洼村独居老人刘进祥家的线路老化问题,就是他在群里反映“电灯闪烁”后被及时处理的。耿建波还针对21户特殊用户建立“红黄蓝”三色预警档案,每月定期上门检查用电安全。
技术手段的运用显著提升了服务效率。耿建波推广的“网上国网”APP绑定率达到99%,远程充值成功率保持99%以上。他实施的网格化服务模式,使低压故障平均修复时间从120分钟压缩至45分钟。2023年9月至今,崔家湾供电所实现95598零投诉、零意见。
供电所的工作性质特殊,耿建波的手机常年24小时保持畅通,时刻准备应对客户各类突发用电问题,2024年1月31日深夜,气温达到零下18摄氏度,张家沟村养殖户郝国辉的饲料加工机因线路短路停机。接到求助电话后,耿建波一方面指导用户切断故障点电源,另一方面组织抢修队携带工器具出发。雪天难行,他们在积雪中徒步行走1.2公里,用两小时帮助客户完成内部电缆更换。类似这样的夜间抢修,耿建波每年至少要处理20余次。
翻开崔家湾供电所的运营数据,2024年综合线损率4.23%,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电压合格率99.9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客户满意度连续六个季度保持100%。这些数字背后,是耿建波带领团队走过的2万公里巡线路程,处理的1600余个用电问题。现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又记满了2025年农网改造的新计划——包括3个自然村的线路绝缘化改造和3个村分布式光伏项目配套电网建设。
耿建波常说:“供电服务没有诀窍,就是多说一句,多跑一趟的事。”这句话被制成标语挂在崔家湾供电所的墙上,下面记录着他们保持的纪录:连续526天无投诉,连续872天无安全责任事故。当问及这些数字的意义时,耿建波只是翻开笔记本,指着最新一页上待办的事项说:“明天要去检查贺家湾新建大棚的用电线路,种植户等着浇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