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日前,市中心医院组织肿瘤科、放疗科等10余位专家,通过义诊、科普讲座等形式,向市民传递“早筛早诊”的科学理念,并详细解读肿瘤早筛的重要性,介绍常见10大肿瘤的早筛项目。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类型的肿瘤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通过定期筛查来发现这些潜在的健康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专家王琦指出,肿瘤早筛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透视眼”,能在肿瘤还小、还容易治疗的时候发现它,大大提高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以肺癌为例,早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可超过70%,而晚期肺癌的五年生存率则不足10%。晚期肺癌通常已经发生了广泛的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治疗难度大大增加。
结合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市中心医院专家团队针对发病率前10的癌种,给出精准筛查建议:
肺癌筛查 高危人群:50岁以上、吸烟≥20包年、慢性肺病史、职业暴露史。早筛方案:每年1次低剂量螺旋CT(辐射量仅为常规CT的1/5)。
结直肠癌筛查 高危信号: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肠息肉病史。早筛方案:45岁起每10年做一次肠镜,粪便隐血阳性者需立即检查。
甲状腺癌筛查 重点人群:颈部放射史、家族遗传、多发内分泌瘤患者。筛查建议:甲状腺超声+可疑结节细针活检。
肝癌早筛 高风险群体:乙肝/丙肝感染者、肝硬化、长期酗酒者。筛查组合:腹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检测,每6个月复查。
胃癌防治 预警症状:持续上腹痛、消瘦、黑便。筛查手段: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40岁以上建议定期筛查。
乳腺癌筛查 关键提示:乳腺增生≠癌变,但需警惕无痛性肿块。早筛策略:40岁后每年乳腺超声,高危人群加做钼靶。
食管癌预防 高危因素:喜烫食、酗酒、有食管炎病史。筛查手段:内镜检查发现早期病变。
宫颈癌防控 科学手段:HPV疫苗接种+定期TCT检测;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TCT检查和HPV检测。
前列腺癌筛查 重点对象:50岁以上男性、有家族遗传史。检测组合:PSA血液检测+直肠指诊。
胰腺癌预警 危险信号:突发糖尿病、上腹隐痛、皮肤黄疸。筛查建议:腹部增强CT或MRI。
王琦提醒,进行肿瘤早筛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准越好”,只有结合自身风险、专业指导和规范操作,才能真正发挥筛查的价值。
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筛查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家族病史,根据个人的风险情况,选择合适的筛查项目和筛查频率。
遵医嘱选择合适筛查方法,医生会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并解释筛查结果的意义和建议。
除了医学筛查,王琦建议践行“防癌生活四准则”——戒烟限酒:吸烟者肺癌风险高20倍,饮酒与7种癌症相关;合理膳食:每日摄入≥500g蔬菜,减少腌制、烧烤类食物;科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13%患癌风险;心理调节:长期压力会导致免疫监视功能下降。
全媒体记者 王渊博
编辑:辛灵飒 初审:陈丹丹 终审:王笑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