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
踏入郑州图书馆一楼特色阅读空间,白墙灰瓦,百家姓姓氏铺满墙面,18张古朴长桌有序排开,展示架上摆满了充满童趣的手工作品,这里便是启源故事会体验项目的常驻空间。在亲子课堂上,带领读者“听故事、学历史、做手工、习传承”,该品牌活动自2019年开创以来,已举办223期,参与读者达219万人次。
“这一阅读空间为我们打造专属IP、开设公益课堂、展示文创产品等功能提供了场地保障,精心设计的特色主题活动,不断丰富着品牌内涵。”郑州图书馆党总支书记、馆长王海英介绍,启源故事会项目已荣获河南省全民阅读优秀阅读品牌和中国图书馆学会2021年阅读推广展示项目。
不止是亲子类阅读空间,近年来,郑州图书馆通过空间再造,陆续打造了与图书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文化沉浸式阅读空间、廊里文化市集开放式互动空间、“家门口的郑州”主题空间、少儿“分级悦读”空间、地方文献特色阅读空间等。
在王海英看来,图书馆特色空间建设是图书馆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体现在功能拓展上,更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生态和公众知识的获取方式。这种转型本质上重构了知识生产关系:即通过空间设计将读者从信息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共创者,使图书馆成为社会创新的基础设施。其终极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开放、平等、可持续的全民智慧共生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阅读空间的使用效率,拓宽公共文化资源社会辐射面,郑州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了特色文化空间。“通过申请审批,社会群体也可以举办文化艺术、知识科普类、公益志愿类等活动,既整合了社会资源,也为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搭建了舞台。”王海英说。
曾经以藏书量为核心指标的图书馆,如今化身为流动的文化磁场,通过空间再造和活动创新,促进知识流动和人际联结。从起初办活动需要主动拉人,到如今一发活动预告,名额便一抢而空,郑州图书馆一直在探索。
读者阅读需求更精细化,推动阅读空间走向主题化。与图书对话——典籍里的中国文化沉浸式阅读空间与《山海经》等经典故事有机融合,让小读者进行角色扮演,深度参与阅读典籍;少儿“分级悦读”空间通过科学测评的阅读水平,提供更个性化的读物;廊里文化市集将阅读推广、地方特色与艺术相结合,可逛可读。
阅读活动也从一味追求覆盖更多人群,到更注重体验。“在一次次的活动迭代中,我们发现体验式、沉浸式的活动,需求量永远不饱和。” 据工作人员介绍,针对特定阅读空间的主题活动限定人数和群体后,读者反馈参与体验更好了。读者也会因为一场活动,进而关注到书籍本身。
3月底,郑州图书馆“营造生活式”主题空间首场活动“凿木成器 功夫书立”木作体验对第一批成年读者开放。他们放下生活琐碎,在一尺一锯中,感悟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底蕴。“营造生活式”主题空间的概念正是从宋代郑州人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而来。
在郑州图书馆馆长王海英看来,郑州图书馆积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通过创新阅读空间,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更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学习环境,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激发阅读兴趣,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未来,郑州图书馆将聚力打造以人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新业态,以更符合城市开放理念、包容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方式,注入文化新质生产力。通过空间共享、研学体验、文创开发等社会化合作形式,探索公共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王海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