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8月26日,山丹艾黎纪念馆收到一件沉甸甸的包裹。这件包裹是新西兰驻华使馆经全国对外友协、甘肃省友协和山丹县外事办转交的。打开后是一座水泥雕塑,高大概30厘米,宽约20厘米,长约35厘米,捐赠者名为安德鲁•约翰斯顿(Andrew Johnston)。
安德鲁•约翰斯顿先生捐赠山丹的雕塑
之前,我从省友协得到消息说,9月份将有一批新西兰友人来中国访问,届时会来山丹,主要是他们要去艾黎年轻时参与过救灾的湖北洪湖访问,那里举办了一个《“洪湖候鸟”路易·艾黎生平事迹展》。现在说有一位名为安德鲁•约翰斯顿的友人来不了了,委托大使馆和友协将这座雕塑转交给山丹艾黎纪念馆,其他信息均不清楚。根据名称通过网络查询发现,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政务一等秘书名为安德鲁•约翰斯顿。考虑到可能是由于保密因素,其他信息不便透露。如果确定是此人赠送,作为一位外交官的赠品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又通过图像比对发现,这座雕像与艾黎的义子邓邦镇、卢波夫妇在新西兰制作的一尊雕像很相似。我就将雕像拍照片发给了旅居在新西兰的邓邦镇和卢波老师。很快,卢波老师回复,经她和邓老师辨别确认这就是当时他们在新西兰制作的雕塑的小稿,后来制作正式作品时又做了修改。这个应该在新西兰,怎么运到中国的也不清楚,捐赠的这个人他们也不认识。
他们问了中国驻新西兰基督城总领事馆的何总领事是否知道此人和此事,何总领事也不知道。制作雕塑这件事,邓邦镇先生在《怀念我的义父路易·艾黎》一书中写道:“1991年7月开始,在新西兰政府、新中友好协会和艾伯伯的出生地——斯普林菲尔德人们的支持下,我和卢波用了5个月的时间,在艾伯伯出生地的高速公路旁边的一片草地上,为他立了一座纪念雕塑——在一块立在大地上的‘巨石’上,用浮雕的形式雕塑着路易·艾黎和他的中国学生们。我们是在艾伯伯出生的那所房子旁边的一栋剪羊毛的房子里创作这座雕塑的,房子的女主人不无感慨地说:‘路易·艾黎在这里出生的时候,谁会想到90多年后会从遥远的中国来两位艺术家为他做纪念雕像!’”
既然邓邦镇和卢波老师并不认识这位外交官,那么捐赠的缘由就无从得知。带着这个未知的谜底我们给捐赠者制作了捐赠证书,按照原渠道转交这位神秘的捐赠者,并向他表达深深的谢意。
大约是两周之后,我接到了卢波老师从大洋彼岸打来的微信电话。电话接通之后,就是卢波老师欣喜的声音。老人家迫不及待地告诉我,雕像的捐赠者找到了。确实不是那位外交官,而是和他同名的另一个人,这个人的父亲和他们很熟悉,关系也非常不错!
接着,卢波老师回忆道:“我们是按照艾老的嘱付在1991年1月应新中友协云达中主席的邀请带着我们的艺术作品访问新西兰的。半年在十个城市作展览,后半年在艾老出生地做了这个纪念艾老的雕塑。是艾老让正在山丹参与新建培黎农林牧学校的汤姆·牛纳姆先生和新中友协联系的,这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1991年的下半年,邓邦镇和卢波老师来到了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塞尔温区的斯普林菲尔德镇,打算在这里做一个纪念路易·艾黎先生的雕塑,住在了泰德先生的家里。泰德先生一家对他们很好 ,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特别是在雕塑完成校稿制作大雕塑时,泰德先生一家和附近的居民帮他们平整场地,搬运建筑材料,成了名副其实的志愿者。最终,雕塑在当年12月2日路易·艾黎诞辰时落成,取名为《路易·艾黎和他的中国学生们》,水泥材质,整体高3.5米,宽3.5米,沉稳厚重又不失亲切感。
建成的大型雕塑
落成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雕塑上覆盖的是中国和新西兰两国的国旗,给与了这座雕塑极高的规格,这是路易·艾黎在两国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再次想起了那句古话:“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接地气的民间交流才是中外友好最具烟火气的源头活水 。
雕塑揭幕仪式
卢波老师说,雕塑正式落成后,为了表示对泰德一家的深深谢意,就把缩小版的雕塑送给泰德先生一家,留作纪念。当时住在泰德家里,泰德有个可爱的儿子和女儿,也经常给他们帮忙,但是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没有想到的是,三十三年之后,这个缩小版的雕塑经过泰德先生的儿子安德鲁•约翰斯顿辗转数千里,跨越千山万水送到了艾黎先生的“第二故乡”——中国甘肃山丹。这个雕塑虽然自身很重,但承载着的中新友谊更厚重,是名副其实的沉甸甸的礼物。
泰德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
卢波老师还答应我,今后会抽时间把制作这座雕塑背后的生动感人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一直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