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一位的哥的价值底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通讯员 黄静 朱舫 摄影报道
“去神泉谷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49岁的何青松,是黔南州长顺县一名出租车司机,这些天,他亲身感受到长顺旅游在升温。
今年“五一”假期,贵州各地旅游狠狠火了一把,何青松的家乡长顺县也不例外。长顺旅游地标神泉谷景区精心备足留客“大餐”,引来各地游客畅游。
出租车是城市形象的“流动窗口”,何青松说,乘客满意就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最大的收获。
游走长顺大街小巷的出租车,也跟着忙了起来。“坐上我的车,我免费当导游。”性格爽朗的何青松,从不放弃每一个向乘客介绍长顺的机会,服务员和导游成为他的“第二职业”。
何青松曾辗转广东、广西、福建多地打工,苦活累活抢着干,一心想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每年回家过年,何青松都会看见家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2015年,何青松下定决心返乡创业。
在家短暂休息的几天时间,何青松发现曾经终日无所事事的伙伴们,白天不见了人影,大多数都忙碌起来,有的种高钙苹果,有的到县城做生意,有的成了种粮大户。何青松和家人商量,动了跑出租车的念头,“一来收入相对稳定,二来还可以看到自己家乡每天发生的变化。”
培训合格后,2015年3月,何青松终于开始驾驶出租车穿梭在长顺大街小巷。
这一开就是十年。“路越来越好,泥巴路看不到了,开车心情也好。”何青松感受最深的,还不是道路,这些年,随着贵州各级各部门为劳动者撑起的权益保护之伞越来越大,“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这些也不再难了,“专用停车位有了,技能培训多了,我们这一行越来越受关注。”
曾困扰户外劳动者的急难愁盼问题逐步化解,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等群体成为相关部门常态化送温暖的重点对象。在长顺,有运营资格的出租车辆共164台,何青松这样的司机则保持在200名以上。
何青松感动的同时,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他总想着做点什么。于是,尽全力为乘客提供咨询和帮助,成为他回报这份关爱的自发行动。
出租车是城市形象的“流动窗口”,握住方向盘的第一天,何青松就给自己“约法三章”:不挑客、不拒载、不绕路。
“快上车……”今年2月6日早上,一对夫妇抱着一名昏迷的儿童拦车,何青松来不及多想,毫不犹豫打开双闪,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连闯红灯,安全抵达医院后,他才打电话报警处理闯红灯事宜,连车费都没收。何青松事后说:“值得!”
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服务乘客近28万人次、义务接送10届高考生、10年坚持老幼病残优先……10年来,这一连串数字,标注着何青松“最美劳动者”的价值底色。
“师傅,长顺有什么好吃好玩的?”何青松扭过头来,脸上一笑,“你听我给你慢慢介绍……”
游客渐多,在何青松司机生涯里,这样的一幕经常上演。何青松是当地的哥圈子里有名的“活地图”,数不清多少次帮游客定制旅游攻略。
一句“谢谢师傅”,温暖着何青松这位硬汉。从参军入伍到外出打工,再到当上的哥,何青松与不少同龄人一样,从异乡追逐“新风景”到返乡变成“风景线”,普通劳动者一样活出精彩人生。
来源: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