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第一学历作为“硬杠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用人单位取消不合理的学位门槛和院校出身限制,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4月24日《工人日报》)
当前用人单位对“第一学历”的定义,主要是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读全日制本科,是“双一流”高校、985高校、211高校还是普通本科院校。这就用学历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
用“第一学历”选人,并不一定能为用人单位招聘到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反而会对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教育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用人单位只看学历,那么即使不努力,本科进入名校的学生也可凭“第一学历”获得竞争优势。而那些高中毕业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能扭转“第一学历”劣势。这会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影响整体人力资源的质量。
对于用人单位看重“第一学历”的现象,有人认为是歧视,有人却认为用人单位按这种办法选人效率高,虽然可能会漏掉个别人才,但总体上不会差。赞成者认为,由于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办学质量不高,所以用“第一学历”会选到真正的人才。如一名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有名校研究生文凭,可他的本科教育可能是完全为了考上研究生的应试学习,研究生教育也由于学校要求不严而是混文凭,有名校研究生文凭不能说明有高能力。实行“第一学历”选拔标准者,也不是就认可名校的教育质量,他们认可的是高考选拔,认为高考进名校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是素质更好的。换言之,用“第一学历”选才,是以高考选拔代替人才选拔。
与破除“第一学历”歧视对应的是,当前舆论对于用人单位录用第一学历不高的求职者,会质疑其是“萝卜招聘”,也就是说,大家认可的还是按学历录用人才。这让破除唯学历评价陷入困境,卡“第一学历”变得理直气壮。
所以,治理“第一学历”歧视,除了抓公平就业,要求用人单位扭转“唯名校”用人导向外,更需要改变给学校贴标签、把大学分等级的做法。用人单位提出非985、非211不用,那么985、211概念是从哪里来的?这源于高等教育的“985工程”“211工程”,目的是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可却存在给建设学校贴标签的问题。985建设高校,变为了“985高校”,这就人为地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给用人单位“选才”提供了“第一学历标准”。
破除“第一学历”歧视,需要从根本上消除把教育、学校等级化的教育管理和评价的做法,不能再人为地把教育、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给所有学校创造平等竞争、发展的环境,这样才能促进每所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都要严格执行培养标准,达不到培养标准不能授予学位。不严格执行标准,甚至贩卖文凭,就会制造学历泡沫,“第一学历”就会成为应对学历泡沫的扭曲标准。真正要消除学历泡沫,必须建立起基于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