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经纬7月27日电 (龚宸芫)“当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后,其伴随的高研发投入、顶尖人才密度与快速迭代特性等正深刻重构产业分工格局,把通用、规模化的部分交给专业细分领域生态伙伴协同开发,车企聚焦核心差异化能力构建,既能控制成本,又能保持品牌特色。”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思必驰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接受中新经纬专访时表示。
思必驰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 受访者供图
国海证券7月下旬发布研报称,在堆积AI能力发展趋势下,大算力芯片与模型的持续研发投入高,从经营有效性而言,车企不再强制主导辅助驾驶全栈自研,而是展开丰富的战略合作,推动智能化渗透率进一步普及。
就车内语音交互场景而言,俞凯表示,思必驰作为一家大模型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提供的不是简单“语音模块”,而是可定制品牌基因的语音交互系统,可实现从功能到情感、从单点到整车联动。
盖世汽车研究院7月初发布的2025年1~5月智能座舱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榜显示,思必驰跻身汽车语音供应商装机量TOP 2。
“技术可靠性与场景适配突破是我们装机量攀升的核心动因。”俞凯表示,思必驰已与梅赛德斯-奔驰、保时捷、比亚迪等全球60余家车企品牌合作,这也形成了解决方案经验丰富和客户群基数大的优势。
在大算力芯片支持下,汽车行业也加快了端侧大模型的上车步伐。
聚焦这一领域,俞凯认为,首先,思必驰通过大模型端侧部署,可使车辆在离线场景下保持ASR(语音识别)、NLU(自然语言理解)、TTS(语音合成)等能力的在线效果;其次可确保敏感数据不出车,具备更强的数据安全性;最后,还支持本地知识融合,如用户说“我老婆最喜欢的歌”,系统会自动关联账户历史数据,乃至提供服务推荐。
随着智能化渗透率进一步普及,俞凯透露,思必驰在车内交互领域将围绕技术、用户体验、生态三方面重点发力,如加速端云协同大模型技术迭代、推动语音系统升级为“情感助手”、构建融合式车载AI生态。
据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办方信息,本届大会上共展出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有车企和科技企业在现场发布最新的智能座舱产品或端侧多模态大模型。聚焦汽车领域,当企业竞相争夺“第三空间”定义权时,俞凯强调安全是智能化的底线。
“把方向盘以外的繁复按键摸索操作压缩成一句语音指令,语音助手接收并执行指令,让驾驶员的手留在方向盘、眼盯路况、脑专注驾驶。”他认为这是语音交互的核心安全价值。
俞凯也提到,大模型在自动驾驶决策层的应用需谨慎渐进。当前阶段语音交互仍聚焦于需求传达精准化,优化理解、思考、端到端模型能力,确保用户指令被高效准确解析为车机系统任务;其次是人机状态同步,语音系统仅作为人机交互通道,更偏向做好用户指令识别和车辆系统状态告知。
“思必驰致力于重点突破从用户自然语言到车控指令的可靠转换,同时这也需要行业共同建立安全标准,而非单点技术突破。”俞凯说。
官网显示,思必驰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大模型对话式人工智能平台型企业。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全链路智能对话系统定制开发平台、语言计算大模型DFM等,针对智能汽车、智能IoT领域以及数字政企类客户,提供软硬件结合的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服务。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龚宸芫:gongchenyu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薛宇飞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