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独特的青年人视角策划新兴木刻展,致敬先驱、纪念抗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0:16:00    

新兴木刻是如何在20世纪30年代迅速吸引了当时的大批青年以刻刀为枪,投身抗战洪流的?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展览“刀木纪程——上海与新兴木刻的抗战叙事(1931-1949)”以珍贵的展品和丰富的传播图谱,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向观众生动展现新兴木刻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艺术形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守望》1936年,陈烟桥作品

1931年,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借鉴近代西方创作版画的新兴木刻以星火燎原之势从上海发展壮大,成为能够开启民智,而且便于制作、易于传播普及的大众化艺术形式。本次展览正是以鲁迅在上海举办木刻讲习会为切入点,以新兴木刻萌发阶段的珍贵作品勾勒出活跃于上海、广州的木刻团体的基本轮廓。展品中有三套珍贵的木刻连环画,体现了新兴木刻的大众性特征。张明曹的木刻连环画书籍《仇》,曾在1938年半年内刊印4次达近万册,发行远至重庆;吕蒙、莫朴、程亚君合作的《铁佛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堪称新兴木刻史上的杰作;杨可扬创作于1948年的《英英的故事》曾在《大公报》上连载,产生广泛影响,都是值得一看的代表佳作。

《金色的太阳》陈烟桥1934年作品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展览以独特的青年人视角策划,不仅在“时代号角——新兴木刻在上海的兴起(1931-1937)”“战时激流——新兴木刻的抗战实践(1937-1945)”“胜利回响——抗战胜利后的新兴木刻(1945-1949)”三大板块的展示中,呈现“延安学派”力群在延安创作的《丰衣足食图》、王琦创作于重庆的《石工》、20世纪30年代张慧的《路宿墙隅》、李桦的《休息的人》等代表作,还增设特别单元:“致敬经典——当代版画的多元探索”,以上海当代版画家的作品作为链接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向新兴木刻的先驱致敬,以版画创作的多元风貌展现新兴木刻精神的当代表达。参展艺术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徐龙宝表示:“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木刻创作,就是受到鲁迅以及这些老前辈的影响。”

《国殇:四行仓库保卫战》2024年,徐增英作品

鲁迅与新兴木刻的关系

本次展览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共同主办,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协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