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拂过北盘江,糠包飞舞山歌唱,棋子落盘战正酣。
“连环马!”“当头炮!”3月29日,在各族同胞齐聚望谟欢庆传统节日“三月三”之际,2025年“王母杯”黔桂滇三省(区)五十县(市)象(围)棋团体邀请赛暨望谟县布依棋棋王争霸赛火热开赛。
比赛现场 韦化堂摄
从9岁稚童到76岁古稀老者,266名棋手在160余张棋盘上摆开阵势,以一场场精彩对决展现棋艺魅力,传递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的强音。
三棋同台,传承不息
大赛设置象棋、围棋、布依棋三棋同场竞技。在赛场,可见围棋赛区棋阵布局严谨,凝神对弈;象棋选手在楚河汉界间攻守交锋、严阵以待;望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棋备受关注,赛区别具特色,棋手们斗智斗勇、热情交流,展现智慧与谋略。
比赛现场 陈湘飚摄
“本次赛事年龄最小的仅9岁,最大的则高达76岁,不论是谁,都能寻得一方属于自己的赛场,也充分展现了棋类运动的广泛群众基础。”赛事相关负责人说。
“这步棋走得好!”今年9岁的班忠研在一众老将中格外显眼,是布依棋赛场年龄最小的棋手,嫩小手落子如飞,与长者对弈。
“胜负不重要!我们要把棋艺传下去。”他抱着锻炼棋力、向优秀学习的态度来到赛场,在胜与负、学与记之间成长,展现自己的态度和自信。
比赛现场 韦化堂摄
“我觉得比赛特别好,我收获特别大。不仅让我有机会和高手对战,也有了更多和老前辈们学习的机会,还激发了我对围棋、象棋的兴趣。”班忠研点赞节日里的赛事,表示会继续努力提高棋艺水平,传承民族文化。
老少对弈的画面,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对棋类运动的热爱与投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不息的写照。
不仅有这场盛大的民间活动,近年来,黔桂两省(区)十一县象棋邀请赛、贵州省象棋公开赛等赛事在各族群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在激起了南丹、望谟、晴隆等城市广泛的棋艺热情。
茶余饭后“杀几局”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村头、社区、广场的棋台总是围满了观众,三两个“捉对厮杀”,自得其乐,悠闲自在。营造的浓厚氛围更是弥漫到校园,培育出一片独特的文化土壤,学校还专门开设了象棋、围棋、布依棋课程或社团,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和竞技的机会,让非遗通过少年之手接续传承。
以棋为媒,交心交融
“棋场上分毫不让,但收了棋还是一家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棋手刘建国表示,自己通过大赛和各族棋友增进了解,在交往中加深友谊,与竞赛成绩相比,大家更喜欢展示民族文化,共享文化乐趣。
赛场外,刘建国与棋友走进望谟县“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近距离观摩民族文化巡演、百姓大舞台、非遗展示等,深切感悟多元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不论是激烈的竞技、优美的表演还是各民族和谐相处、携手共进的动人故事、文化交流的“美美与共”,都让他大饱眼福,忘却胜负,只余文化共鸣,民族团结所激发出的磅礴力量充盈心间。
和他有同样感受的是广西壮族棋手施灿军。
比赛现场 陈湘飚摄
“我们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生活越老越好,越来越幸福,各族同胞共享文化民俗。”施灿军说,“三月三”是场“最炫民族风”的文化盛宴,从中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多元一体的大家庭。
微小的交心交融,是大赛“民族团结一家亲,睿智绽放棋相约”主题的深意,折射出的是黔桂滇三省(区)各族群众在交融中共存、在开放中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亲如一家的血脉之情。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随着裁判长敲响终局铜锣,20个团体74名个人载誉而归。真正的收获远不止奖牌——从方寸棋盘到天地山河,从棋艺切磋到文化交融,这场春日里的棋事盛宴已化作春雨。
比赛现场 陈湘飚摄
这就是黔西南州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和优势,持续开展文化、旅游、教育、经贸等活动和赛事,“以节赛为媒”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了黔桂滇三省(区)各族群众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一幕幕。
一颗棋子连三省,百越盘江共此心。当糠包再次在北盘江畔飞扬,人们已相约:明年“三月三”,再摆“团结棋”!
通讯员 陈湘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