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陈浩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再一次感悟红旗渠精神,除了震撼、感动,更多的是有了自我奋进的力量。峭壁上能凿出天河,咱手头的难事儿算啥?”4月16日,安阳县委党校2025年春季科级干部培训班和青年干部培训班80名学员“扎”进红旗渠,在纪念馆与历史“对话”,在发电站和岁月“共振”,在青年洞同先辈“并肩”。
这场充满“触摸感”的实践教学,让红旗渠精神如潺潺渠水,在学员们的心坎间、攥紧的拳头中汹涌奔流。
第一次“震动”:纪念馆里,老物件“叩”开了心门
“十年,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万立方米,总投工3470.2万个。”在红旗渠纪念馆,当讲解员介绍到这些修渠工程总量数据时,学员们的心猛的揪了一下。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10万修渠人硬是靠着一把把铁钎、一个个大锤,“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
展柜里,陈列了补了又补的粗布衫、磨得发亮的搪瓷缸、写满数据的牛皮账本,宛如一帧帧无声电影,重现了修渠壮阔场景。
“当年修渠指挥部的‘办公椅’,竟是半截树桩加块木板!”科级班党支部书记裴卫国盯着复原场景里的“桌椅”感慨万千。他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修渠人啃窝头、睡石崖的老照片。
科级班纪检委员牛占山在“难而不惧”的主题雕塑前组队自拍,笑说“要把这股子狠劲带回办公室!”;来自崔家桥镇的学员李炎蹲在沙盘前比划,“咱乡镇搞产业路,不就需要这种‘硬凿’精神嘛!”
第二次“震动”:发电站里,老齿轮“转”动了热血
走进红旗渠发电站,学员们先是实践感受了一下推独轮车、砸木桩、拎大锤砸铁棍等活动,直观体验了修渠人的不易与辛苦。发电站内直径两米的发电机组正“轰隆隆”吞吐着渠水,清冽的水雾扑面而来。学员们不经意发现,发电机旁的石壁上,一个个深浅不一的手掌印清晰可见——那是当年修渠人搬石筑坝时留下的“生命印记”。
“摸上去还有点凉,但感觉手心在发烫!”青干班班长吕书祥贴着石壁拍下自己的手与“历史手印”的合影,随后发在班级群里并配文:“这才是真正的‘传帮带’!”当听说发电站50多年来从未间断供电,为周边乡镇输送了超10亿度电时,来自辛村镇的学员郑志杰激动地说:“先辈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我们搞项目攻坚,就缺这股‘咬住不放’的劲头!”
第三次“震动”:青年洞前,峭壁上“刻”下了誓言
徒步攀行在渠堤上,炽热的太阳晒的学员满头大汗,而新一代的“修渠人”却顶着热烈的天气焊钢筋、抹水泥、涂油漆,认真的修护着一根根护栏。山风拂过脸庞,当“青年洞”三个朱红大字从山拐弯处“跃”如眼帘,所有人的脚步都顿住了——800米长的隧洞像一把利刃,劈开了青色绝壁。洞口悬着的“凌空除险”雕塑上,修渠青年腰系麻绳、手握钢钎,仿佛下一秒就要“荡”进云雾。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3岁,却用生命在悬崖上‘写’青春,我们守着办公室喊‘难’,遇到问题想退缩,真该脸红!”学员们议论着:“基层治理就是新时代的‘凿洞’,敢啃硬骨头,才是干部该有的样子!”
暮色中的渠水泛着金光,学员们的心上早已写满“滚烫”的感悟:
“在纪念馆看懂了‘初心’——不是挂在嘴上,是握在手里的钢钎、磨破的鞋底。”,
“发电站的齿轮教会我:政绩不是‘显绩’,是像渠水一样默默润民心。”
“青年洞的峭壁给我上了最野的‘户外课’: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带着群众一起‘凿’。”
……
县委党校培训科科长李晓旭望着满车沉思的学员,笑着说:“红旗渠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希望大家把‘渠精神’揣进兜里,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新太行’上,凿出属于咱们这代人的‘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