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夏的白坳村,牛车河水库碧波荡漾,倒映着两岸郁郁葱葱的果林。走进村里的果冻橙基地,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金光。“咔嚓咔嚓”的修剪声此起彼伏,村民们正忙着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做准备。
“这一棵能挂果80多斤,去年卖到8块钱一斤,光是这片果园就让村集体增收十几万!”村民老陈边说边利落地剪去多余的枝叶,汗水顺着晒得黝黑的脸颊滑落,却掩不住嘴角的笑意。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个不被看好、产业单一的“空壳村”。如今,靠着稻米加工、香菇种植、精养鱼池、有机肥厂、休闲民宿、特色采摘等六大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3.5万元,一跃成为“团风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十强村”。
秘诀一:活
“过去这些地都荒着,现在可都成了‘活宝贝’”村支书郑怀章指着远处的厂房说。村里成立公司盘活闲置土地,引进稻米加工厂、有机肥厂,采用“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沉睡资源焕发新生。党员邵勇刚带头创办的祥光优质稻合作社,如今日产精米100吨,带动20多名村民就业。
秘诀二:拼
走进阳光玫瑰葡萄大棚,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村民李婶正在给葡萄串“梳果”,她小心翼翼地捻掉多余的青果:“每串留60颗,颗颗都要长得像翡翠珠子!去年一斤卖到20块,这一棚就能换台小轿车!”
白坳村的“拼”体现在四季不同的产业布局:春天的草莓红艳艳,夏天的葡萄晶莹剔透,秋天的果冻橙金黄饱满,冬天的香菇大棚温暖如春。这种“四季生金”的模式,让村集体收入全年不断档。
秘诀三:融
傍晚时分,牛车河水库边的“彩虹公路”上,骑行爱好者的身影穿梭如织。村民张琴的农家乐里灶火正旺,铁锅里的土鸡汤“咕嘟咕嘟”冒着香气。“周末一天要杀30只鸡!”她擦擦汗笑着说。退伍军人陈盛则举着手机直播骑行路线,直播间里弹幕不断:“这地方太美了!”“周末就去打卡!”
文旅融合让白坳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民宿、农家乐、亲子乐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未来:瞄准“百万村”
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郑怀章信心满满:“乐水桃源文旅项目预计年增收25万元,水蜜桃加工厂能带动50人就业。我们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指日可待!”
从“靠天吃饭”到“四季生金”,白坳村的蜕变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党建引领、产业造血、群众参与。这里的每一棵果树、每一粒稻米、每一串葡萄,都在诉说着一个山乡巨变的故事,而那个“不能说的秘诀”,或许就藏在村民们满是老茧却充满希望的双手中。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陈绪乐)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