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连山这座横亘在甘青边境的巍峨山脉,不只是古人诗中壮美的意象,更是维系西北生态安全的绿色生命线。如今,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水源地与水源涵养区、河西走廊的绿色水库,有着“高原冰原水库”美誉的祁连山,其生态屏障功能愈发关键,地位举足轻重。
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有一支青年研究团队,他们把青春与热爱倾注在西北地区,全力为祖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这便是杨林山副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杨林山介绍,团队构建了“两院院士+中层人才+青年骨干”的阶梯化人才梯队,共32人,青年骨干占比达80%。10余年来,他们用青春和智慧奋力谱写西部生态保护的崭新篇章。
“坚持10余年,既是对家乡的责任,也是兴趣使然。”身为土生土长的甘肃学者,杨林山在取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扎根西部。在他的引领下,一支专注极端环境生态系统保护研究的青年团队逐渐壮大。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环境恶劣等困难,团队围绕高寒山区生态系统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为极端环境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科研创新之路上,团队探索出独特发展路径。以前瞻性顶层设计为指引,将学术科研与地方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团队年轻人多,充分发挥青年科研人员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大胆把无人机航测、物联网、AI等前沿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生态监测领域,给传统地学研究注入新活力。正是这种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科研文化,让团队在祁连山生态保护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刷新人们对该领域研究的认知。
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团队科研成果丰硕。撰写的《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红线》和《青藏高原冻土碳汇》等3份咨询报告,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团队相关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奖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证参考。这些成果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也印证了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科研初心。
站在新起点,杨林山满怀豪情地说:“我们会一如既往热爱科研工作,坚持严谨求实作风,坚定不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发挥科学求实的青春力量,助力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实现更大发展。”
笔者相信在杨林山带领下,这支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青年研究团队,将在西部生态保护舞台上继续书写辉煌,为守护祖国绿水青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卓越的贡献,持续用科技之笔为祁连山生态描绘更加绚丽的新画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吕胜军 见习记者 杨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