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带来产业变革,正持续拉开各地差距,引发新一轮区域经济座次调整。
对于掌控5.28万亿元资产的山东省属国企来说,如何释放国资军团的科创活力?3月12日,山东省国资委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一个风向标式变化是,省属国企正加快从“资源持有者”向“生态共建者”转型。
在26%的战新产业营收新目标下,山东省属企业正通过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走出一条不同于杭州模式的创新之路。
拐点来了!浪潮百亿研发投入的新流向
此次山东国资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锚定的目标是,2027年战新产业营收达到26%。
这一数据在2023年是15.7%,2024年是18.9%,未来3年要提升7.1个百分点。
这个提升背后,山东省属企业研发投入在快速拉升:2020年为255.7亿元,2021年为389亿元,同比增长52.1%;2022年为425.8亿元,同比增长16.5%;2023年为473.3亿元,同比增长14.3%,研发投入强度2.01%;2024年达到529亿元。
5年翻倍破500亿元,量级上的跨越展现了各地在科技投入上的竞争烈度;而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这个国际上衡量科创驱动经济体的临界值之一,意味着省属国企创新正走到一个发生质变的拐点。
数数省属企业手握的专利数,可以感知这种变化。以山东省属企业中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浪潮集团为例,2024年,浪潮集团研发投入强度达到9%,新增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700余件,突破关键技术540余项,其中5项技术刷新世界纪录。
从2021年至2023年间,浪潮集团研发费用从52.0亿元、73.5亿元跳到了97.2亿元,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4%,这意味着2024年浪潮集团研发投入达到120亿元。
记者观察到,这些重投入除了建设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浪潮科学研究院等集团级科研机构,砸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基础研究,浪潮集团正在通过一系列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使这些科技研发投入以更市场化的方式流动。
在省属企业科创大会上,浪潮集团将这场变革描述为“借助外力搞好科研创新”——2024年,浪潮集团与相关高校、院所及先进企业联合建设“飞地平台”,大力推行联合研发、“揭榜挂帅”“赛马”、定向委托等方式,目的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关键技术攻关机制。
这种多主体的联合创新模式,使得百亿元科创投入进行有效分配和流动,也分摊了国企创新成本和风险。2024年,浪潮集团新增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浪潮集团对这些平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极大提升了国资体系下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
发生在浪潮集团身上的这些动作,正是山东省属国企在研发投入强度超过2%后对如何盘活庞大的科技资产存量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今年,杭州“六小龙”硬核崛起,民营中小型科创企业的优势体现出来。“‘六小龙’背后还有‘六千条龙’”这个说法背后,外界正在重新审视发生在杭州这座城市的一场质变,那就是中小民营科创企业正在成为创新主体。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对杭州科创土壤“肥力”的滋养为外界津津乐道。
各地赴杭州“取经热”背后,展现的是地方政府对发展模式的渴求。杭州模式能否学得会?山东“国资军团”如何为地方科创增“肥力”?
投射到2027年山东省属企业战新产业营收要达到26%的目标,针对这个目标的国有资本“战略大转移”,核心问题越发迫切:如何把国企手中资源有效配置到新兴产业中去?如何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创业创新精神、更有能力的资源配置主体?
这就是我们在此次山东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几位“尖子生”发言中感受到的强烈脉动——山东省属国企正在进行一场资源配置机制上的变革,从资源持有者转到创新生态的构建者,将研发投入进行更高效的运转、变现,迎接创新拐点的到来。
山东海洋:500余名海洋技术经纪人走上C位
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海洋集团用“深耕资源整合‘试验田’”这个说法来展现资源配置上的这场深度变革。
海洋经济是几个经济大省重点培育的新增长极。近年来,面临经济转型的广东提出了“打造海上新广东”愿景。2024年,浙江省关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重大投资已超2000亿元。这些海洋经济大省中,山东是唯一一家成立山东海洋集团这样的省级平台承担“经略海洋”重大战略的省份。
在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山东海洋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了“深耕试验田”的关键几步——
第一步,联合110余家“政产学研金服用”要素单位,组成海洋创新创业共同体。联合共同体成员单位先后建设12个省级研发平台、7个中试基地。
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省海科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合作,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14个。山东海洋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这14个平台近3年累计实施省级以上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获取各类科研专项资金支持近1亿元。
第二步,打造揭榜挂帅“竞技台”,联合共同体成员单位一共发布12项揭榜任务,撬动社会资本超5.5倍,攻克关键技术23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
要成为山东经略海洋的创新引擎,核心是要参与创新的所有人从创新中受益,最终体现在变现上,这就要最大化地调动市场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目前,山东海洋集团培养涉海技术经纪人500余人,通过这样一个具备专业性和市场化运作能力的经纪人队伍,对科研成果与市场进行沟通。
新配置到位,一个有效的资源配置结果自然体现出来。2024年,山东海洋集团研发投入1.47亿元,同比增长38.95%,创历史新高。这一年,山东海洋集团孵化涉海企业40余家,成果转化和产权转让110余项,实现收入超5亿元。
科创活力的激发,需要更敏捷、更高效的市场机制去链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这个逻辑在研发强度达到9%的浪潮身上分外明显。
目前,浪潮集团有200余名专业技术经理人。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继永透露,浪潮通过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发布700余项科技成果、150余项合作需求,达成合作80余项,交易签单额过亿元。
根据公开报道,浪潮集团累计组建24个产业联盟、联盟成员累计达2600多家,通过控股、参股、成立合资公司等方式,与90多家上下游重点配套企业建立股权关系。这种股权关系更加有效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
鲁商集团在人才争夺战上的历史性突破
直接面向C端市场的鲁商集团,在科技创新上体现的是“惟快不破”。鲁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绪超在山东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上透露,2024年鲁商集团医药、器械新品上市数量创近15年之最,这个数据体现了鲁商集团在应用创新上的速度。
这个创新飞轮怎么转动起来的?
医美已经成为鲁商集团主业。王绪超说,2024年,鲁商集团设立医药美妆协同创新中心,按照产业出题、科研院所出成果的模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裂变”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研产销一体化。
“产业出题、科研院所出成果”这种模式,一方面基于市场需求快速研发,一方面基于庞大市场规模将科研成果快速商业化,但要推动“上下游千亿级产业裂变”这个目标,技术人才、创新人才、创业人才以及创新创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才能驱动,这意味着鲁商集团的人才结构体系必须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对高端人才这个要素资源争夺战中,2024年,鲁商集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职引进海外院士1人并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目前,鲁商集团拥有杰出人才4人、领军人才50人、高级人才69人、青年人才139人。
这种“双向奔赴”,是建立在福瑞达在中国透明质酸领域的产业地位和鲁商集团“研产销一体化”的优势上的。为加速飞轮效应,鲁商集团建成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40余个省级研发平台,2019年到2024年间一口气引进了6个院士工作站。
山东重工:布大的局,站在更高的位置入局
山东重工集团2024年的业绩,体现了创新飞轮在启动后越转越快的巨大势能。
2024年,山东重工集团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增长189%,从行业第三跃居到第一;开展低碳、零碳内燃机产品全路径技术储备,甲醇、氢燃料内燃机实现行业引领。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牵头的“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4年,山东重工集团实现汇总收入5500亿元、同比增长8.7%;利润总额280.8亿元、同比增长28.7%,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以前,中国制造讲的是“成本控制”,现在讲的是价值创造。利润增幅比收入增幅高出20个百分点,这体现出山东重工集团增长质量的跃迁。
要布大的局,站在更高的位置入局,才能在飞轮转动后释放更大势能。那些被冠上“战略新兴产业”标签的项目,是不是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契合?是不是真正属于“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此次山东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七个“加力赋能”中,“在战略规划上加力赋能”排在首位。山东重工集团之所以建立起从整车整机到动力系统的新能源全产业链布局,抓住行业红利,正是基于前期战略规划的爆发力。这个战略规划,从2016年潍柴动力投资国内氢燃料电池领先企业弗尔赛,2018年投资英国锡里斯、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就逐步开始了。
内生动力一旦形成,会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目前,山东重工集团重型发动机销量全球第一,燃气发动机在国内重卡市场占有率达到60%,能源电力进入全球前三,在数据中心等高端应用场景开辟了新蓝海。
山东高速如何激活新的“廊道资源”
对于拥有1.62万亿元资产总额的山东高速集团来说,这场迁往战略新兴产业的资产大挪移,无疑是一场“改天换命”。
目前,山东高速集团运营管理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9021公里,位居同行业首位。这样一个“廊道资源”,以前作为广告位开发,现在,交通+物流,交通+旅游,交通+新能源,交通+无人驾驶……都是非常大的创新盘子。
对于山东高速集团来说,大基建投资热潮已过,必须建立新的“廊道资源”,对现有资源进行升级。目前,山东高速集团已建成高速公路沿线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07兆瓦,在建600多兆瓦,位居国内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建设容量第一位,还建起了济潍高速这样的智慧零碳示范路。
但要撬动“交通+新能源”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创新大盘,必须构建联合创新载体,加快创新场景开放。
今年3月,深圳市国资委举办了百个应用场景首发仪式,发布了15家市属企业的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多个领域。深圳能源、深圳燃气、深圳机场、深铁集团、深圳巴士等国企不仅与华为、腾讯、普渡科技、商汤科技等巨头签约,也与埃博瑞等中小微科技企业携手,为新技术、新产品在深圳开花结果提供实验场。
从开放场景到开放共享科创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山东国企的创新生态建设正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大力度下实现资源共享、生态共建;也只有将更大市场空间释放出来,才能吸引更多企业+资源入场。
这种变革,为所在城市未来整体产业升级探索更多可靠的支点。
2023年,山东高速集团的研发强度突破2%,达到2.1%,低空经济成为其探索的方向之一。去年10月,山东高速城乡发展集团发布公告,要合作共建“低空天网”,招标2.2万架飞行器。今年2月22日,山东高速集团旗下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在低空经济规划、陆空一体服务管理、设施建设、场景应用与运营、标准规范等五大领域深入探索。
山东高速集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国企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受限于人手、机制、资源、成本、渠道等因素,必须走出资源开放、联合创新、融合创新这一步,打破“资源在领导手里,话语权在院士手里”的局面。
这离不开政策突破。记者注意到,此次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大会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在科技人才引育上,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并将科研人员作为重要激励对象加大激励力度,企业实施分红激励所需支出不受当年本单位工资总额限制。
在青岛,科研人员分红不受工资总额限制、科研攻关团队工资总额单列等系列激励政策已经落地,提高了国企对人才的吸引力。
据悉,目前,山东省国资委正在制定《省属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实施方案》,从研发投入增长、人才供给、产需对接、资源配置等方面研究支持政策。还将修改完善考核细则,对省属企业进行分类分级差异化考核,对科技型企业进一步加大考核权重,做到导向更鲜明、考核更精准。
对战新企业及项目,山东省将进行分级分类培育,对列入省国资委培育库的企业和项目,实施特殊政策支持,培育更多“小而美”企业。
2024年,山东省属企业中,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省级以上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共计298家,科技类企业数量实现倍增。
这是山东省属企业“动能切换”的具体体现。
不管是杭州模式还是合肥模式,本质上是形成一个新的更有创业创新精神的资源配置主体。当5.28万亿元国有资本打破传统资源垄断的模式、形成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其释放的能量将重构区域经济版图,山东将真正走通一条北方大省的创新路径。
(来源:山东国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