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校园农场,种下春天的希望;烹饪一餐美食,与亲友一同分享;参加非遗实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后,雁山区各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周活动,引导学生在热火朝天的劳动中,播种希望,收获果实。
自2022年9月,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雁山区鼓励引导各学校在劳动教育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推出“劳动+”模式,从研学、非遗、体育、情境、评价五大维度齐发力,赋能五育融合,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手工作坊,玩出新花样,学到真本事。
在雁山区中小学校园,劳动课不再是枯燥的“体力活”,而是充满趣味与创意的成长舞台。走进桂林市君武小学的大学·小学“1+X”融课程“雁园研学”,不同年级的孩子有不同的“闯关地图”。低年级学生跟着老师在桂林植物园里认识植物,中年级学生在桂林泽华农业技术职业培训学校研学基地亲身体验砍甘蔗、炭烤红薯等农耕活动,高年级学生则走进桂林旅游学院体验陶瓷制作以及感受皮雕艺术的魅力。孩子们走出教室,在行走的课堂里学会了团队合作,更收获了课本之外的知识。
学生们在校园菜地采摘。(雁山区教育局提供)
当非遗文化遇上劳动教育,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桂林市大埠中心校的学生们走进愚自乐园,拿起画笔在石头上描绘出五彩世界,用植物拓染出一幅幅自然画作;草坪回族希望小学的校园里,飘着玉米粑粑、糯米圆子的香气,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制作传统美食,在劳动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非遗的独特韵味,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
劳动与体育碰撞,更是活力四射。桂林市三合中心校的“班级责任田”里,孩子们化身“小农夫”,春耕秋收,亲手种下的玉米、蔬菜成了食堂里的美味佳肴,劳作的过程也锻炼了身体。窑头中心校的“千里杯”校园足球联赛、何家中心校和三合小学的“赶小猪”比赛等活动,更是让孩子们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在团队协作中明白了“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
在劳动教育的情境课堂里,处处都是成长的契机。桂林市金雁学校的“西瓜种植体验活动”,孩子们从种下瓜苗到收获果实,全程参与,见证生命的成长;君武小学的美食技能大赛上,低年级学生制作水果拼盘,中年级学生尝试面点制作,高年级学生挑战家常菜烹饪,在烟火气中传承中华美食文化;何家中心校的“最美生活小达人”评选活动,引导学生用劳动美化校园,将劳动意识融入日常生活。
学生们在劳动课中。 (雁山区教育局提供)
为了让孩子们的劳动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各学校还创新了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窑头中心校的“阳光积分银行”,用特色太阳光奖章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君武小学的“融教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积分兑换文创用品和非实物奖励,激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劳动。这些创新的评价方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雁山区的“劳动+”模式,让劳动教育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孩子们在劳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实现了五育融合,提高了综合素质。雁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雁山区将继续开好劳动教育专门课程,并进行全科渗透,将劳动教育的思想观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进一步统筹拓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建立家校衔接的劳动育人机制,培养好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
来源: 桂林日报